江蘇省發改委近期公布了《關于切實加強汽車產業投資項目監督管理和風險防控的通知》,指出當地新能源汽車的產能過剩問題,還點名部分典型案例。其實不僅是江蘇,早在2020年11月,國家發改委就發布了《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及項目情況調查的通知》,要求各地發改委上報新能源汽車投資情況,這表明國家有關部門已對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問題有所警覺。
其實,許多新產業、行業發展都經歷過“過熱”甚至產能過剩的階段。筆者曾長期從事電力報道,見證了中國風電通過十多年發展,不管是從量還是質上看,均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產業躍升到全球領先地位。期間,也產生了諸如“棄風棄電”、產能過剩、成本高、集中式還是分布式開發等問題,正是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,我國風電漸行漸穩。相關政府部門接連出臺配套政策,通過補強電網、加強新能源功率預測、開展電力市場化交易及推動新能源配儲能、風光水火打捆等舉措,使得風電利用率大幅提升,有效緩解了“棄風棄電”問題。
對此,已故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曾指出,一是做大“蛋糕”,二是引入競爭,三是推行國產化,使得風電產業獲得井噴式發展。也就是說,通過把“蛋糕”做大,可以推動規;a,攤薄成本;通過競爭,實現產品高質量發展;推進國產化,帶動國有企業發展,推動產業鏈協同,實現設備成本降低。
由此可見,新能源汽車連續7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(其中2017年使用的是“清潔汽車”一詞),有力推動了新能源汽車市場建立、發展,北汽、上汽等傳統車企加快轉型,蔚來、理想、小鵬等造車新勢力強勢入局,阿里、蘋果、百度等科技公司也紛紛跨界造車。同時,逐漸發展起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帶動特來電、上海普天等充換電設備,寧德時代、比亞迪等電池企業,以及眾多電解液、電機、電控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,由此可見,新能源汽車確實“熱”了起來。
事實證明,正是得益于國家近年來的政策引導,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成績突出。數據顯示,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一;私人市場、非限購城市銷量大幅上漲,新能源汽車逐漸受到普通消費者青睞。因此,從一定程度來看,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初步實現預期。
新階段需要新導向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未單獨提及新能源汽車,有意將市場發展引入“錘煉”階段,如“穩定增加汽車、家電等大宗消費,取消對二手車交易不合理限制,增加停車場、充電樁、換電站等設施,加快建設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”,重在引導新能源汽車市場將發展重心轉入車輛使用端;“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,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”將推動新能源汽車拓展新空間;“實施工業產品準入制度改革,推進汽車、電子電器等行業生產準入和流通管理全流程改革”將創新新能源汽車商業模式。
疾風知勁草,烈火見真金。無論是行業還是企業發展最終取決于市場、消費者,因此,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、競爭力,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,才能在火熱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中經受“錘煉”、洗禮,從而贏得一席之地。